來源:中國能源報 作者:朱妍
醞釀10年之久的環保稅終于要來了!由地方按需設定的征收標準于近日密集公布,大氣污染、水污染、固廢及噪聲四項應納稅額,逐漸明晰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煤炭、火電、石化等能源行業“排放大戶”,無一例外被列為重點監控(排污)納稅人。盡管短期內,行業還需做好成本上漲的準備,但不少專家表示,從長遠來看,環保稅將為能源行業的治污減排帶來利好,并可推動企業“減負”。
煤炭、火電等行業成重點
環保稅,我國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后的首個“綠色稅制”,由現行排污費“稅費平移”而來。這意味著,明年1月1日開征后,運行38年的排污費制度將成為歷史。
在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看來,由“費”改“稅”,是通過稅收調節的杠桿作用,倒逼企業主動減排,增強剛性執法以減少環境污染。
“現有排污費標準,并不能真正體現環境治理的社會成本,與治污投入相比,甚至遠遠不夠。從調研結果來看,一些治污壓力較大的企業,征收初期繳納的環保稅,相比排污費的確會有所上升。”李志青估算,環保稅的年征收金額,屆時至少是排污費的1-2倍。
統計數據顯示,2003-2015年,我國累計征收排污費2115.99億元,涉及企業500多萬戶。其中,2015年征收額為173億元,僅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收入比重的0.02%。在“費改稅”的推動下,中央財經大學研究團隊預測稱,環保稅規模將遠超現行排污費,年征收或達到500億元。
上漲空間從何而來?按照環保稅征收“國標”,大氣污染物稅額為每污染當量1.2-12元,水污染物稅額為每污染當量1.4-14元,固體廢物按不同種類每噸為5-1000元,噪聲按超標分貝數每月350-11200元。各省市可根據實際環境承載能力,在“國標”范圍內,自行設定差別化稅率。
諸多納稅人中,火電、煤炭、采礦、化工、石化等14個重污染行業,被列為重點監控(排污)對象。“這些典型的‘排放大戶’,主要為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比較集中的高排放行業。”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副會長駱建華對此稱。
推動企業實現“減負”
環保稅開征在即,幾家歡喜幾家憂。北京高安屯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根據“國標”,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場所達到相關標準,即可享受免征。“也就是說,只要符合國家及地方排放標準,過去每年100多萬元的排污費,便省了下來。”
江蘇一家被列入重點監控行列的企業負責人,卻不那么樂觀。“江蘇省征求意見稿中的征收標準,遠高于‘國標’及其他地區標準,一旦開征,是否會加重企業負擔?”
對此,李志青給出了“一減一增”的回答。“環保稅本質上是一種污染的‘從量稅’,企業納稅越多,排放成本就越高。長遠來看,環保稅其實在為企業‘減負’。征稅的過程,正是對不同企業進行‘甄別’,甚至‘分化’的過程。環保稅負差異,將帶來產品價格、生產規模等差異,好企業從中受益,壞企業被擠出市場。”
不過,李志青也坦言,由于煤炭、火電等高污染行業,本就是環境監管的重點,企業表現也相對較好,污染物進一步削減的空間并不大。減排才可減稅,企業若未達到減排比例,就得足額繳稅。再加上部分地區較高的征收標準,企業還應未雨綢繆,做好短期內成本上升的準備。
與此同時,部分行業的特殊性,也影響著環保稅的落地。
中國煤炭經濟研究院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邢雷向記者表現出擔憂:盡管原則上遵循“稅費平移”,部分地區的征稅標準,實際卻遠高于現行排污費。標準上浮的情況下,又受制于開采技術、地質條件等因素,煤企很難在短期內做出迅速反應。
而對火電行業,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理事長王志軒告訴記者,理論上看,在上網電價和終端電價仍主要由政府調控的情況下,征稅多少,企業成本即相應增加。然而,這種“增加”基本不會對企業構成影響。
“一方面,我國火電企業的排放標準現比較嚴格,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煙塵等污染物排放得到95%-99.9%的去除,并通過環保電價傳導到社會。對剩余排放的污染物征稅,空間相對較小。另一方面,環保稅若按環保稅法的基本原則確定,而不是由地方政府過高提高標準的話,其占據發電總成本不到1%,且因是‘費’改‘稅’,影響可以忽略。”王志軒同時表示,由于已實行嚴格的強制性排放標準,對火電行業征稅,其實已很難起到控制污染物的作用。
治污不能僅靠“一種稅”
無論影響如何,距環保稅開征已不到百日,企業該如何“接招”?
“相較環保稅本身,企業應更多關注環保工藝及治理技術的提高。”邢雷表示,僅靠一種稅來改變環境,作用并不是很大。簡單的一征了之并不是目的,根本上還是要促進企業減排。而這,需要依靠技術。
李志青進一步闡述了企業應對的幾種可能。“一是繼續生產和排污,繳納相應的環保稅;二是減少排污和生產規模,降低環保稅成本;三是維持生產規模,但采取清潔生產技術,同樣降低環保稅成本。這樣一來,企業面臨的情況也有所不同。”
他表示,應對的辦法在于企業整體運行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只有采用越來越先進的技術,生產過程越來越清潔,環保稅成本才能慢慢降下來。換句話說,排污效率不高、處于環保邊緣的企業,終將在競爭中失去優勢。
而在征收形式上,王志軒則提醒,“費轉稅”其實是行政規定向法律法規的轉變,企業繳稅成為剛性要求。“過去,部分企業會存在僥幸心理,并未足額繳納排污費。環保稅開征后,這部分費用不再留有余地,企業必須依法繳納。這也對企業的排污量準確規范核算提出新的挑戰。”
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藍虹,則看到了更大的市場空間。“環保稅不僅為環保產業帶來利好,也為更寬泛的綠色產業提供機會。”她表示,環保稅執行力度的加大,將為“三廢“處理企業帶來利好,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第三方治理,擴大環保產業蛋糕。通過環保稅調節,還可撬動清潔生產需求,促進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產業發展。